人物小传
1941年9月生于河南省偃师市。现任中国书法家协会主席,郑州大学美术学院院长。全国政协常委,国务院批准有突出贡献的专家。曾任第八、九、十届全国人大代表,河南省文联主席,河南省书法家协会主席,艺术品中国资深顾问,河南省书画院院长等。
张海先生自幼习书,至今逾60年,其书法风格来源于传统。楷书以魏碑为基础,宗法《张猛龙碑》、《龙门二十品》。隶书则以《封龙山颂》为主,参用汉简帛书笔意,形成独特的简隶风格。其行草书取法广泛,曾先后师法二王、怀素、张旭、王铎、傅山等,融会百家、裁成一相。篆书则取法《散氏盘》、《禅国山碑》以及邓石如、吴让之等人,不拘一格、熔铸古今。早年主攻隶书,遍临多种名帖,以《封龙山颂》奠下宽博厚重的基调,然后参用汉简帛书,使其隶书在厚重朴拙之中透出活泼灵动的意趣。这种新的隶书风格面目一经面世,便受到书界的广泛关注和高度赞赏,称之为“草隶”、“简隶”。
张海先生是一位颇具创新精神的书家。当书界还在对他的简隶大加赞赏的时候,他已经悄然把主攻方向转向行草书。1992年全国第五届书法篆刻展,他以一幅小字行草书作品投稿,结果其小字行草作品以高票获全国奖。
然而张海先生仍然不满足于已经取得的成就。近年来他一方面在楷书和篆书上下功夫;另一方面探索行草书风格的丰富和深化之路。其楷书和篆书的创新沿袭其一贯的在书写中强调笔情墨趣的路线,写来生动活泼、元气淋漓。其行草书巧妙运用笔锋功能的整合,写出一种新颖别致的“破锋行草书”,书写过程中笔锋有完有破,时聚时散,分而能合,合而能分,像钧瓷的“窑变”一样,入则一同,出则万殊,充分表现了艺术创造的独特唯一性和不可复制性。张海先生是四种书体的积极实践者,而且他在四体皆能的基础上,进一步探索四体融通的路子,把元气淋漓的书写性和生动活泼的笔墨情趣贯穿于四体书的创作过程之中,打造出他个性鲜明、标志性极强的独特风格,受到书法理论界和创作界的充分肯定和高度赞扬。
名家集评
胡传海:张海的作品不追求那种一眼看去夺人眼球的效果,而是追求一种韵味,一种情致,一种心境,其艺术风格在很大程度上是深藏不露的,讲究含蓄,追求苍老和淡雅,让欣赏者在线条的节奏中去领略内在的艺术美感。
姜寿田:张海对汉碑、魏碑的融合以及对汉简的探索,显示出他对碑学新的研悟与阐释理路,他力图打通汉碑与魏碑,将汉碑的朴茂与魏碑的斩截裁成一相,又以汉碑、魏碑之气骨融汉简之韵致,这是他隶书探索的一个核心审美价值追求。在当代隶书探索中,张海无疑是开风气之先的人物之一。
李庶民:张海先生以其精熟之功作书,如庖丁解牛,郢匠运斤,骎骎乎进于技道不二之艺境,又以其好学深思而达于圆融通达之心境,于身心廓悟,破执荡滞之际,渐入大儒神秀之地。
陈振濂:张海的功绩不在于创作出一批批非常有名的书法作品,他主要的功绩是创造了历史的业绩,他使得一大批无路可走的书法家找到了方向和发展契机,从而使书法绵延其传统脉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