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当前位置:首页 > 彭祖学堂
用爱把孩子从手机那里夺回来
时间:2022-05-25 17:04:30  来源:彭祖文化网

最近,唐医生一个夜班接了俩病例:一自残一自杀,都是孩子玩手机出的事。一个是14岁男孩,左手腕被砍6刀,血流不止,被爸爸送到医院。

开始,唐医生以为孩子遇到了坏人,没想到是自残。

原来,父亲不希望孩子一直玩手机,责备了几句,结果孩子走进厨房,右手拿起菜刀,就朝自己左手腕砍了下去,连砍6下,刀刀见骨,所幸没有伤及动脉,捡回一条命。

唐医生为此忙乎了近一个通宵,早上正准备下班,急诊又送来一个跳楼自杀的10岁男孩。

男孩长时间玩手机,姑姑担心这样影响视力,不准他再玩。结果,男孩打开窗户,从6楼跳了下去。

送到医院时,男孩的瞳孔放大,心率几乎为零。唐医生在抢救室做了1个多小时的心肺复苏,最终没能将孩子抢救过来。

唐医生感叹:为了一部手机,以命相搏,值得吗?可真实情况是,为了一部手机,孩子自残、自杀的事不在少数。这让家长们既害怕又困惑:手机对孩子而言,为什么会有这么大的魔力?

你少年时没玩过手机,在这个问题上就很难和你的儿子有相同感受

要理解手机对孩子的魔力,家长先要理解孩子与手机的关系。而在这个问题上,家长容易有两种不良心态:

一是对孩子玩手机的行为断然否定。家长年少时智能手机还没问世,大部分家长并不能理解现在孩子对手机的情感。

有的家长会说,可我现在有手机了啊,我就不会因为玩手机影响工作,孩子却因为玩手机影响了学习。其实,人到中年和人在少年,对手机的感觉并不一样。

你少年时没玩过手机,在这个问题上就很难和你少年的儿子有相同感受。所以,在评判孩子玩手机好不好时,家长不妨先带着好奇心去了解孩子跟手机的关系,而不是一上来就指责、训斥孩子。

二是看到孩子玩手机非常焦虑。很多家长误认为别人家的孩子都在学习,就自己家的孩子不争气,在玩手机。

其实,如果家长能像走进大型监控室一样,看看别人家的孩子在干什么,也许就不那么焦虑了。因为大部分孩子都在玩手机。你的孩子用手机聊天、发朋友圈,他和谁聊?发给谁看?一定有一个人群也在使用网络。

你的孩子常玩手机,说明他跟全班、全校、全区、全市、全省、全国的同龄孩子,在行为和思维上是一样或相近的,他就是一个普通的、正常的孩子,而不是一个堕落的、无可救药的孩子。

如果家长能克服以上心态,以平常心看待孩子玩手机,就已经走在了正确的路上。

对孩子而言,手机是一个能帮他跟别人搭上关系的有情感的平台,而不是一个冰冷的电子产品

究其根本,家长禁止和约束孩子玩手机,很多是担心玩手机影响孩子的学习成绩。那么,家长的这种担心有无必要呢?答案是否定的。

1.孩子即便不玩手机,一般也不会把这段时间用来学习

父母最希望看到的是,孩子放下手机,拿起课本。可实际情况是,孩子不玩手机时会做别的,但不会把这段时间用来温习功课。有些父母发现自己把孩子的手机收走后,孩子无所事事,不是发呆就是睡觉,像丢了魂一样,不仅不学习,反而状态更差。

2.孩子在使用手机时,有时恰恰在学习

学习是个大概念,做题背书、复习课堂内容,是学习,但只是学习的一部分。上网查资料、浏览新闻等,也是学习。

前段时间,我总看到“引力波”这个词,却不是很明白。刚好我女儿前几天在手机上查过,便告诉了我,并挑了两段动画片给我看,帮助我理解,让我明白了引力波的概念。

考试不会考引力波,但她通过手机比我更早地了解了这个新名词,这就是一种学习。

孩子学知识,不纯粹是为了应付考试,更重要的是形成自我认知,塑造三观。要做到这些,仅靠学校教育是远远不够的。当年家长除听课外,还通过看书、看电视等获取知识;如今孩子只是把家长当年获取知识的渠道换成了手机而已。

3.手机不仅不是学习的敌人,甚至还可能是学习的朋友

有个男孩说:“我打游戏,就是为了不打游戏。”这话听着有点绕,他解释:“我做作业时很烦,静不下心,就打会儿游戏,把大脑里纷乱的思绪归拢归拢,不去想那些乱七八糟的事。等静下心来后,我就停止游戏,开始写作业。”

就是说,他打游戏是为了集中注意力,以便更好地学习。其实,这不难理解。人不是机器,不能一直工作,人要休息、调整。如果一直处于紧张的学习状态,孩子会疲惫、拖沓,效率越来越低。

有些家长只图形式,看孩子坐在书桌前,面前摊着书,心里就踏实,至于孩子学没学进去,学得好不好,却不去关心。

4.手机是孩子跟外界交流的重要通道

对孩子而言,手机不是一个简单的通信工具,而是跟外界交流的重要通道,能帮助他宣泄不良情绪。当他很烦时,看见手机,想到自己可以在网上吐槽或寻求帮助,烦恼指数就降低了。

对孩子而言,手机是一个能帮他跟别人搭上关系的有情感的平台,而不是一个冰冷的电子产品。只要有电,手机就能即刻回应他、满足他,而父母总是有空了才来陪他。和父母相比,手机是他更亲密、更忠诚的伙伴。

玩手机不会在多大程度上影响学习,但失去手机,却会让孩子感觉失去了一切。

孩子玩手机,多用来减轻压力,手机成了他的情感寄托和心理依靠。学业压力重,长期的压抑和否定让孩子备受煎熬。而在手机游戏中,孩子能轻松获得现实生活中难以获得的成就感和掌控感。一旦被夺走手机,就等于他的身份、社交以及成就感来源都被夺走了。所以,孩子在失去手机时,反应才会如此激烈,不惜自残、自杀。

家长和孩子要合理沟通,这样才不会让手机成为孩子的避难所

那么,家长该如何引导孩子摆脱对网络游戏的迷恋呢?

1.接纳孩子,找机会与孩子谈心

良好的沟通是通往孩子心灵世界的不二法则。接纳孩子爱玩游戏的事实,找个恰当机会,与孩子长谈一次,态度要平和,语气要诚恳,就事论事,不给孩子“贴标签”,并坦然说出自己的感受和焦虑,让孩子知道他的行为给妈妈带来的痛苦。

这里,告诉家长和孩子谈话的一个小技巧:少说“你”(孩子)是怎样的,多说“我”(妈妈)是怎样的。

初中生已经懂事了,如果家长能将他当成朋友说出心中焦虑,他一定会为家长着想的。妈妈的示弱会促使他思考,并真实感受到妈妈焦虑背后的爱。而妈妈要倾听孩子的心声,即使孩子说的不符合家长的所思所想,也不要动用家长权威,逼迫孩子就范,而要真正接纳孩子,包括他的缺点。

2.多陪伴孩子,转移其注意力

孩子一旦沉溺网络游戏,由于本身自制力不够,很难自拔,确实需要父母从旁协助,以便从泥潭中脱身。父母可以和孩子商量,安排好学习、娱乐的时间。

学习时间里,不玩手机;娱乐时间里,家长也要真心允许孩子娱乐,别嘴上同意,内心却一万个不满。娱乐时间结束,要果断地让孩子放下手机,这需要家长的监督。

假期带孩子外出旅行,开阔视野,增长见识;也可以给孩子报他感兴趣的培训班,把他的注意力从手机游戏转移到别的兴趣点上。

3.跟孩子共同阅读

一本好书会对人产生深远的影响。多带孩子去书店,买孩子感兴趣的书,并与他一起阅读,一起交流、探讨书中内容。爱孩子的父母,会愿意全身心地陪伴孩子,完全接纳孩子,并引导他往正确的路上走。同时自己也不断学习、不断成长,要求孩子做到的自己要先做到,不搞“双标”。

孩子遇到困难时,最初会本能地退缩,想得到父母的庇护。这时,父母要支持、包容,允许孩子有这样的反应,但坚决不包办、不后退。家长要平和、诚恳可事实上,孩子更需要的是家长的真心陪伴。

孩子在成长过程中,遇到困难、受到打击时,只有父母的爱与对自我价值的认可,才能使他有勇气有力量去迎接挑战。如果家长在孩子需要的时候,给他爱,给他自信,总能够高质量地陪伴孩子,那孩子就不会总想着玩手机了。

总之,父母要记住:你的爱,是把孩子从手机那里夺回来的最有力武器。

编辑:韩金河

战略友好单位
河南广播电视台 河南日报报业集团 河南经济报社 大河网 映象网 中原经济网 河南省先进文化研究会 河南省中华文化促进会 河南省姓氏文化研究会 河南省健康产业发展研究会 河南省烹饪协会 郑州·中国绿化博览园 好想你枣业股份有限公司 河南新田置业有限公司 丹尼斯大卫城 中国商标专利事务所有限公司河南分公司 河南青联建设投资集团有限公司 河南中州实业发展有限公司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版权声明
  • 招聘信息
  • 法律声明
  • 广告合作
  • 本网动态
  • 彭祖文化网是河南省彭祖文化研究院官方网站
    技术支持:河南省彭祖文化研究院网络部    服务邮箱: 1219849057@qq.com     呼叫热线:0371—66663808 155171601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