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边好人·怀柔榜样】劳动模范彭明友:大山的儿子,家乡人民永远想念你彭明友
生前从事山区小学教育事业31年,历任喇叭沟门满族乡中心小学教师、校长、党支部书记。
他为改变家乡小学教育的落后面貌,付出了艰苦的努力,在平凡的工作岗位上创造了不平凡的业绩,多次被评为北京市优秀党员、优秀党支部书记、优秀思想政治工作者、优秀教师,是全国教育系统劳动模范、优秀教师,也是全国先进工作者,被家乡人民赞誉为“大山的儿子”。
艰难的求学之路
1949年,彭明友出生在怀柔区喇叭沟门满族乡西府营村的一个贫寒家庭里。在他童年的记忆里,父亲多病,母亲辛劳,家里的日子捉襟见肘。8岁那年,彭明友上小学了,虽然衣着破烂,但他懂事、聪明、用功,很讨老师喜欢。12岁时,他离开家到4公里外的喇叭沟门村读高小,同伴上学只要背个书包就行了,而他还要带上砍柴的斧头,家里一年四季做饭和取暖用柴的担子,过早地压在了他的肩上。他走读高小的经历,成了西府营村大人教育孩子的样板,“你看看彭明友,每天走路十多里,还供饱了锅灶,读完了高小!上初中的钱,都是他自己砍柴刨药材挣来的!”
1963年,体弱多病的父亲撇下他兄妹5个过早地离开了人世。彭明友身为长子,想放弃学业帮助母亲承担起支撑家庭的责任,他把准备回生产队劳动的打算告诉了母亲。慈爱的母亲没等他把话说完,眼泪就涌了出来,边哭边教育他:“是这个贫穷的家连累了你呀!你是个有志气的孩子,家里就是砸锅卖铁也要供你念完初中呀……”邻居们听到彭明友打算不再求学的消息后,纷纷跑来劝说,有的说:“你是个念书的好苗子,只读到高小毕业太可惜了,应该接着念下去。”有的说:“你才14岁,还是个孩子,回生产队干活也挣不了多少分,不如先欠着生产队里的,对付着把初中念完,等你长大了再还。”母亲的眼泪和乡亲们的劝说,鼓起了彭明友继续求学的勇气,采山杏,割荆条,刨草药,一天都不肯休息,硬是一个暑假挣下了半年的书学费。艰苦的生活培养了他克服困难的勇气和坚忍不拔的毅力,他终于以优异的成绩完成了初中学业,成了当时喇叭沟门地区为数不多的“秀才”。
不挠的创业精神
1966年,彭明友初中毕业,当上了一名队派教师。当时队派教师的待遇和生产队社员一样,出一天工记一天分,学生上学他教书,学生放假他参加生产队劳动,备课只能靠夜晚熬灯油,但他十分珍惜这份工作。他知道,家乡人民世世代代生活在远离城市的大山沟沟里,土地贫瘠,生产落后,生活贫困,缺少文化哺育,要改变家乡贫穷落后的面貌,必须用科学文化知识来武装当地少年儿童的头脑,他要为家乡子弟的健康成长奉献出满腔的热忱!他是这样想的,也是这样做的——对顽皮的孩子,他耐心教育;对学习有困难的学生,他热情指导;他所带班级的教学质量总是排在全乡的首位。
优异的教学成绩,给彭明友带来了由队派教师转为正式教师的荣耀,也给他带来了更大的挑战。1975年,组织上决定派彭明友去胡营村筹建中学。国家不给一分钱,生产队里也是一无所有,领导问他:“你敢不敢去?”他说:“这是党对我的信任!困难是明摆着的,我会尽全力把工作做好,决不辜负领导的期望!”
到胡营村后,有人对他说:“明友,这无米之炊可不好做呀!”他坚定地说:“办法总是要比困难多。只要我们不向困难低头,就没有过不去的火焰山!”他把村干部们招集到一起,耐心地劝说道:“过去,咱们村连个私塾都没有,这些年,咱村有了村小,又有了完全小学,现在,国家又给了我们办中学的机会,这是造福子孙的大好事,千万不能错过。不是没有学校吗?我看咱村有山场,也不缺木匠师傅和泥瓦匠,凭我们这双手,什么奇迹都能创造出来。咱们可以从借用民房开始,边上课边建校!”
开学第一天,彭明友向师生们做了动员,上午上课,下午劳动。就这样,他带领全校师生挖土、制坯、打柴、烧砖,在他的带领下,几个月的时间,他们共打柴16万斤,烧砖瓦28万块,硬是靠师生们的双手和社员群众支持,建起了胡营中学校舍。外校老师到胡营中学参观学习,看到他们自己动手建起的新校舍,无不露出惊奇的神色,个个向他竖起了大拇指。可谁知道,彭明友为此付出了多少心血呀!师生们回忆到,这几个月里,彭校长每天都是天刚蒙蒙亮就来到了建校工地,干这干那,手脚从未闲过。正是这种火车头精神,感召了老师,感召了学生,感召了当地村民,才创造了胡营中学校舍从无到有的奇迹!
严谨的治学态度
1978年,彭明友被调到了公社中心校任校长。这又是一副沉重的担子:全公社35所小学,168间校舍,不少是破庙、磨房、牲畜栅改建的,缺门少窗,墙裂瓦破,夏不遮雨,冬不挡风,大部分学校没有院墙,没有操场,没有厕所。全公社没有一套整齐的课桌凳。下雨时,老师怕房塌,只好停课。冬天取暖煤很少,大半时间烧柴火,烟熏火燎,呛得师生喘不过气来,老师们闹着要调走。全县统一考试,喇叭沟门公社在全县排倒数第一,及格率仅为36%。面对这样一个烂摊子,彭明友没有退缩。他想:世上无难事,只怕有心人!共产党员就要迎难而上!
整整一个寒假,彭明友没有休息。查阅资料,召集会议,分析情况,制定规划,他的工作热忱和科学精神打动了乡村两级领导,乡村统筹,共投资57万元,建校舍293间,购置课桌椅1380套,各完小都建起了仪器室、图书室和自然、音乐等专用教室,实现了全乡校校无危房、班班有教室、人人有桌椅、校校有围墙大门和厕所的目标。
在改善办学条件的同时,彭明友开始着手干部教师队伍建设,努力提高干部教师素质。他用自己在教育行政学院学习的教育学、心理学和管理学知识,对主任以上干部进行培训,提高干部的科学管理水平;他采用邀请专家指导、外派教师学习等多种措施,大力培养骨干教师,使骨干教师比例由原来的不足10%增加到30%。
办学条件的改善,教师素质的提高,领导率先垂范的感染力,再加上严格而又科学的工作管理,使喇叭沟门满族乡的小学教育面貌年年改观,到1985年,终于摘掉了落后的帽子,入学率、升学率均达到100%,巩固率达到99.8%,全县统考平均分提高到86.68。喇叭沟门满族乡中心小学从1983年至1985年,连续三年被评为出席市县的先进教育集体。
家乡人民知道,这些成绩背后是彭明友呕心沥血的辛苦付出。每次下乡调研,他都是顶着星星出发,走几十里山路,天亮赶到学校,顾不上歇口气就深入班级听课、评课,一直忙到晚上八九点钟再顶着月亮往回赶。他那钢铁般的意志、烈火般的热情、无私奉献的精神和脚踏实地的作风,深深地震撼着全乡教职员工的心。头雁引路,群雁齐飞,学校干群上下、凝心聚力,形成了比、学、赶、帮、超的教育氛围。
顽强的工作作风
1983年严冬的一天,彭明友到离中心小学10多里的北辛店小学视导工作。凛冽的西北风呼呼地刮着,大家都劝他不要去了,可他硬是推着自行车上路了。10多公里的上坡路,他走了3个多小时,到北辛店时,他的棉衣已经湿透了。他穿着湿漉漉、凉冰冰的棉衣,直到完成预定工作才往回返。一天的劳顿再加上外感风寒,把他这个铮铮铁汉击倒了。
多年的日夜操劳,多年的超负荷工作,彭明友积劳成疾,他时常感到浑身无力,肝部刀扎一样的剧痛。医院检查结果,他得了肝炎,还患上了糖尿病,先后四次因酸中毒和低血糖与死神擦肩而过,医生再三叮嘱他要静心休息,学校干部教师劝他安心养病,乡亲们也经常嘱咐他不要过度劳累,可他总是笑着说:“我的工作还没做完呢,老天爷不收我!”
1985年的一天,工作着的彭明友突然昏迷过去,经过医院3天3夜的抢救,才挣脱了死神之手。彭明友心里明白,自己每天靠控制饮食和注射70单位的胰岛素来维持生命,属于自己的时间不多了。他暗下决心:用自己有限的生命,为党和人民多做些工作。
他带病深入喇叭沟门满族乡的沟沟岔岔检查指导各分校的工作,每次一去就是十天半个月,上级规定学校领导干部每学期听课40节,他总是成倍地超额完成工作指标。为控制血糖,他每天要注射70单位的胰岛素,才能维持身体正常代谢;肝病发作,他用皮带扎上痛部坚持上班……。多年来,他就是这样的忘我工作,像春蚕吐丝,像蜡烛燃烧。
睿智的战略眼光
1985年以后,彭明友开始了新的思考。几年来的下乡调研,使他得出这样的结论:10年后的喇叭沟门满族乡中心小学,生源会逐年减少,新世纪以后生源更会锐减。目前的分散办学,不利于当地小学教育现代化!当时的学生,每天上学要往返十几里、甚至二十几里的山路,既辛苦,又危险,办乡镇级寄宿制小学,是社会发展的必然!
彭明友多次向乡政府汇报自己的调研结果和教育新思考,引起了乡领导的高度重视。他对工程进行了规划设计,用料、用工以及整个投资预算,向乡村两级领导提交了详细报告,报告很快被批准,所需的30亩校址用地也得到了5个村委会的支持。
1989秋,建寄宿制学校的工程开始了。白天,他迎着刺骨的寒风跑工跑料;晚上,他伏在灯下搞设计,绘图纸……几个月下来,疾病和过度的劳累,使他的体重减轻了20多斤!
看着彭明友一天天消瘦下去,大家再也不忍让他干下去了,硬是把他拖到了医院进行检查。医生说病情严重,要求他立即住院治疗。可他哪能安心住院呢?只是拿点药又回到了学校。他依旧跑前跑后地投入到工作中。每当同事们劝他休息时,他都是摆摆手说:“建这所寄宿制学校,兴许是我为家乡办的最后一件事了。你们谁也别再拦我,让我干下去吧……”
一次,在乡政府大会议室里,全乡的村干部们正静静地听着彭明友讲述着寄宿制学校的必要性,展望着山区小学教育的未来,只见他下意识地用手使劲抵住肝部,讲话的声音越来越弱,在场的乡领导立即决定将彭明友送丰宁医院(喇叭沟门离丰宁县城只有30公里,而离怀柔却足有100公里)。看着疾驶而去的汽车,人们泪流满面,都在为他祈祷。在丰宁医院抢救室里,经过大夫紧张抢救,彭明友渐渐苏醒过来,可他说的第一句话就是:“为了搞成寄宿制,再让我活一年吧……
1991年秋季开学第一天,新落成的喇叭沟门满族乡寄宿制小学迎来了第一批住宿生,也是整个怀柔区第一批小学住宿生,学生笑了,家长笑了,已是学校党支部书记的彭明友也笑了。
退休教师邓连香回忆道:“那几年,我是学生食堂管理员。彭书记经常嘱咐我,一定要严把食材进货关,严把学生饮食质量关,家长把金疙瘩一样的孩子交给了我们,我们就必须对他们负起责任来!”
2010年,校园建设列入了“全国中小学校舍安全项目工程”,加固了办公楼,翻建了教室、宿舍、食堂、厕所等,学校占地面积已达22877.1m²,建筑面积近6300m²,体育用地面积4572 m²,绿化、美化面积5500 m²,其他用地6983.46 m²。教学设施齐全,设有科学实验室、计算机室、史地教室、美术教室、书法教室、音乐舞蹈兼形体教室和综合实践教室共7个专用教室。教师宿舍27间,学生宿舍16间,食堂两个。学校建有标准200米跑道田径场一个,足球场1个,篮球场1个和跳远场地。理科、文科、艺术、体育健康、综合实践和现代教育技术设备达到了标准化验收标准。特别是师生宿舍内配置了洗手间和图书角,教师宿舍还添置了洗衣机、电视机、空调等设备。舒适的学习工作环境,推进了教师队伍建设和校本课程建设的步伐,师生区级以上获奖人次逐年提升,山里的孩子享受到了与城区同等的优质教育资源……这一切是彭明友书记的战略眼光为喇叭沟门满族乡小学教育的发展奠定的基础呀!
扎实的党建工作
1996年8月,彭明友来到原怀柔城关第二小学工作(后更名怀柔县和怀柔区第二小学),任学校党支部(后扩大成立党总支)书记。工作中,他把学校党建工作看成学校管理的首要任务,率领支部班子成员建立健全党员学习制度,要求党员认真学习理论知识,撰写学习笔记,并进行检查评比。为了给党员干部做示范,他努力克服视物不清的糖尿病综合反应,每天卷不离手,坚持认真书写学习心得体会,每年都达两万余字。他坚持带头完成领导干部“七个一”任务,深受同志好评。
在学校开展“和谐教育”活动中,他亲自为教师做专题讲座,带领党员干部认真排查个人及组内不和谐现象,以党小组为单位开展“如何对待和处理不和谐现象及创建和谐平安二小”的讨论,并在那年的十月一前夕,他不顾病体难安,坚持往返骑行80里,与党员们一起到九渡河镇惠生养殖场,开展主题教育活动:老师们用诗歌《中华魂》、《献给母亲的歌》、《永恒的旗帜》等重温祖国厚重的历史、感受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畅想祖国腾飞彩虹一样的明天,用歌曲《春光美》、《祝你平安》、《同一首歌》等抒发美好祝愿。党员们诗歌寄情、咏志,感受祖国强大,感受生命美好。而此时,彭明友同志虽然途中几次补水补糖,到达目的地后,却站不起来了,为了不降低老师们的活动热情,他硬撑着坐在椅子上讲话,勉励大家“爱岗敬业,为国立功”,老师们为老书记的精神感动得热泪盈眶。
由于自己身受病痛折磨,他深刻认识到健康的重要性,于是他查阅大量健康宣传方面的书籍,收集了许多健康知识资料,为全体教师进行健康知识讲座,用亲身经历教育大家要“身心健康、和谐第一”。
在他的带领下,学校领导班子更加团结,教师团队更加凝聚,学校多次被怀柔区精神文明建设委员会评为“文明单位”,学校团支部被共青团北京市委员会评为“增强共青团员意识主题教育活动先进单位”,学校党总支被怀柔区教育工作委员会评为“怀柔区教育系统五好支部”。
精心地哺育新人
“我身体不行了,革命需要后来人”这是彭明友经常挂在嘴边上的一句话。多年来,在二小他时刻不忘为教育事业培养后备力量,上至校长下至主任、教师,多人在他的感召、带动下成为怀柔区教育事业的中坚力量。现在的老校长王广学,中年校长赵士清、书记董海红、年轻校长兰芳等人都受过彭书记的亲自教育培养。在培养干部上,他的法宝就是早启用、压担子、给机会、扶着走、放手做。他经常教育干部教师要常怀感恩之心,感恩朋友,宽容、信任、友爱;感恩单位,快乐无悔工作,实现人生价值;感恩合作伙伴,同舟共济,共同成长。他说:“只有这样单位才能和谐、学校才能发展”,他自己身体力行,他带领的团队真抓实干!
记得有一次,彭明友书记陪同一名新提拔的主任干部和两位年轻教师顶着毛毛细雨去家访。半路上,他忽然感到腿软无力,头晕目眩,浑身冒汗,知道血糖肯定不正常了,需要马上补充能量。于是,他悄悄拿出备好的糖块吞了下去,同行的老师一再劝他回去休息,他却坚持和大家一起完成家访。他咬紧牙关坚持走进学生家里,指导家长要注意观察孩子的思想动向,听取孩子的需求,满足学生正常的生活需要,激励学生奋发向上。家长看到他气喘吁吁、满脸流汗的样子,感觉不对劲,经询问得知彭书记是带病家访,感激地握着他的手表示:一定好好培养孩子,把孩子培养成国家栋梁!
……
2018年10月中旬彭明友同志因病去世,怀山悲咽云拥霞,柔水不言松垂柏。劳模已逝,但精神长存。彭明友校长,家乡父老永远怀念您!彭明友书记,二小师生永远怀念您!彭明友同志,怀柔人民永远怀念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