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祖文化网讯】(记者 韩金河 通讯员 范晓风)11月9日上午,在豫北地区豫冀交界处、大运河畔的南乐县元村镇”古寺郎胡萝卜”产业园内,气球高悬,礼炮齐鸣,客商盈门,河南~南乐首届胡萝卜文化节在这里隆重开幕。濮阳市政协副主席赵洪勋、县委书记刘冰、县长曹拥军、镇党委书记管国强等领导以及经销商、电商企业代表、中小学生等参加开幕式。随后进行了众人参与、趣味十足的拔胡萝卜比赛。
在元村镇,一提起管国强这个名字, 几乎是家喻户晓、妇孺皆知,这不仅仅因为他是党委书记,更重要的是”古寺郎胡萝卜”这张名片才使他名声鹊起,不胫而走。用当地老百姓的话说:“管书记为了俺这胡萝卜的事,没吃过一顿囫囵饭,没睡过一个安稳觉,真是俺的好管家呀!”社会上称谓他是“古寺郎胡萝卜”产业的总设计师、产品的形象大使、服务的后勤部长;还是到处宣传的流动媒体。这话一点也不假。入秋以来,他显得格外忙碌:从国家农业农村部的领导到普通村民;从大公司老总到个体私营小贩;从《河南日报》、河南卫视到私营传媒人都留下了他亲力亲为、诚实守信的言行——
这一桩桩一件件令人激动的故事不断涌现。秋末冬初,闭藏之季。我们来到园区,虽然树枝已渐渐叶稀果疏,但我们在“古寺郎胡萝卜”基地却看到了生机盎然的春意:坦荡如砥的田园、“红人参”似的胡萝卜、青翠欲滴的胡萝卜缨让人不觉心旷神怡。
历史渊源 美名盛传
“古寺郎胡萝卜”具有一千多年的种植历史,宋朝时期,从国外引进,药食兼得,清朝康熙年间成为宫廷御菜的贡品,千年悠久历史演绎了一段段鲜为人知的传奇故事,至今盛传不衰,2011年,获得国家农产品地理标志保护。此后。这一产业逐渐发展壮大,富民强镇。
穿越时空隧道,追溯12世纪初,波斯国(今伊朗)使者向北宋皇帝进贡了多种颜色的萝卜,其中以小顶紫红色最为珍贵,里外都是紫色,称为“紫宝”。也被人们称为“东方红人参”。古时候,居住在西北方向诸国的人,人们将其称为“胡人”,故红萝卜也叫胡萝卜。宋王朝御医说到胡萝卜不仅具有充饥饱腹之效又有美容治病之功。宋王大喜,下诏先在皇宫御园种植,然后在民间广泛发展。。据考证,古寺廊栽植红萝卜的历史可以上溯到北宋末年,并且至今没有中断过,有1000多年的历史。明代万历二十一年,南乐籍布衣巡抚----魏允贞任职山西,他携夫人赵氏前往,在所辖地不仅清正廉洁而且把从南乐老家捎带的古寺郎胡萝卜籽交给当地老百姓广泛种植,成为当地农民解决温饱、增加收入的“摇钱树”。
康熙十三年(1674年),康熙帝吃了平定“三藩”将军带回的古寺郎胡萝卜连声叫好,称赞到:香脆甜美,开胃爽口。并确定为贡品,从此以后地方每年上交,南乐古寺郎胡萝卜也因此成为宫中必不可少的名菜之一。建国后的1955年国家还用古寺郎胡萝卜支援朝鲜,1959—1961年是我国三年自然灾害时期,古寺郎胡萝卜支援全县人民填腹护口、保命养身。
独特资源 身手非凡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橘生淮南则为橘,橘生淮北则为枳”。元村镇紧邻卫河南岸,又是大运河遗址。自古商贸繁盛,客商云集,拥有“水旱码头、千古重镇”之美称。该镇古寺郎胡萝卜作为全国唯一的胡萝卜类地理标志产品,在当地及周边地区享有美誉。
据介绍,古寺郎胡萝卜种植历史千年,久负盛名,民俗文化源远流长。缘何使胡萝卜种植久兴不衰?“天时地利人和”铸就了这一品牌。因为古寺廊一带土壤肥沃疏松,粉砂质粘土结构良好,特定丰富的水、土资源,具有独特种植胡萝卜的地理优势,只有这片土地才能有其独特口感和丰富的营养。民间也有“百尺白菜、什固的葱、古寺郎胡萝卜顶着缨”的说法。生产出的红萝卜品质为上上等,有小顶紫红、水红两种,“紫宝”占大多数,是胡萝卜中的精品。这些彩色宝贝既能作食品充饥,又能作菜肴美味,还能作药品治病。尤其在预防疾病方面独树一帜,药食兼得,据专家研究分析:胡萝卜具有健脾化痰、润燥明目、降压强心、通便消炎、抗过敏的功效。
国家名片 驰名殊荣
2011年12月20日,原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部批准对“古寺郎胡萝卜”实施农产品地理标志登记保护。消息传出,十里八乡的菜农们奔走相告,坚定了实施“古寺郎胡萝卜”国家品牌、使之走向全国的信心和决心。
南乐县古寺廊胡萝卜种植区为温暖大陆性季风性气候,四季分明,春季多风雨少,夏季多雨较热,秋季气候凉爽,冬季雪少干冷,光照充足,雨量充沛,非常适应胡萝卜的生长。古寺廊胡萝卜外观硕大色艳,顶小、水灵、皮薄、光滑,且水分多、维生素含量丰富;内在品质精准度高、指数达标,古寺廊胡萝卜具有比一般胡萝卜营养成分高、营养价值高的特点,据农业部果品及苗木质量监督检验测试中心的检测,这里的胡萝卜素比其它高出10个百分点,粗纤维高1个百分点,钙高2个百分点;产地完全符合标准,从种到收环节严格按照规范种植管理,禁止使用未依法登记和国家明令禁止使用的肥料、农药等农业投入品。
政府搭台 成区块链
“火车跑得快,全靠车头带”。该镇党委、政府为了依托古寺郎胡萝卜国家地理标志,规划建设了卫河(胡萝卜)现代农业示范区,扩大种植面积,拉长产业链条,让古寺郎胡萝卜成为更多农民的“摇钱树”,迎来胡萝卜产业蓬勃发展的春天,让古寺郎胡萝卜走出南乐、走向大市场、走进更多“寻常百姓家”。同时,建立组织,抽调精兵强将,精心策划,搭建平台,利用大数据、区块链等高科技手段全力以赴帮助这一支柱产业成长壮大。
今年以来,该镇规划建设了占地3000亩的古寺郎胡萝卜现代高效生态农业园区。园区经营管理上,实行“八统一”模式(统一规划、统一供种、统一浇水、统一施肥、统一喷药、统一管理、统一销售、统一分配)。并投资1000余万元,引进了国内一流的大型指针式水肥一体化轮灌系统、智慧农业系统、农产品溯源系统等。还拉长产业链条,在古寺郎村建设了占地30亩的3000吨胡萝卜保鲜库,并配备包装、装卸、运输等相关设施,积极发展胡萝卜保鲜、加工等产业。园区通过土地流转、承包种植、园区务工、入股收益四种模式予以带贫,目前,已带动全镇160户贫困户,每年增收500-1500元。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元村镇抓住千载难逢的历史发展机遇,大力发展特色农业,擦亮“古寺郎胡萝卜”名片,强化经营,注入科技,加快实现农业绿色崛起。在推进3000亩胡萝卜种植项目的基础上,走出一条促进一产,更好“接二”“ 连三”的融合发展之路。逐步建设成为占地2万亩的古寺郎胡萝卜高效生态农业园区,完善产业链,打通供应链,提升价值链,达到一产优、二产强、三产旺,带动全镇人民致富奔小康,走出一条具有元村特色的乡村振兴之路。
编辑:彭树文